热点预告

生命科学学院专家系列讲座报告预告

报告题目:燕辽及热河昆虫群的四大发现

报告人:任东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报告时间:5月10日下午2:30

报告地点:西校区图书馆东辅楼报告厅

报告主要内容:

任东教授团队目前已发现1200种新的昆虫化石,根据传粉昆虫化石证实被子植物在距今1.25亿年的热河生物群已经存在;发现距今1.65亿年侏罗纪长翅目昆虫与裸子植物间存在一种新的传粉模式;发现最古老的叶状拟态昆虫化石证实“银杏侏罗蚊蝎蛉”与裸子植物“义马银杏”间存在互利共生的拟态关系;竹节虫的拟态与攻击联合防御机制在侏罗纪业已存在;血红蛋白的残留证明白垩纪喙蝽昆虫的血食性,跳蚤刺吸式口器的形态功能分析将寄生昆虫的起源时间前推了四千万年;根据螽斯前翅音锉化石成功复原了侏罗纪鸣螽的鸣叫声。

报告人简介:

任东,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北京学者、国家万人计划资助。连续6年入选Elsevier“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国高被引作者”。长期致力于昆虫与动植物的协同演化研究,带领团队为“传粉与拟态、通讯与传播、社会性与寄生”等昆虫行为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和系统性实证。以独立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2篇;以通讯作者在PNAS(3)、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Current Biology(5)、Nature Communications(2)、National Science Review(3)、New Phytologist(2)、eLife(2)发表论文20篇;其它SCI刊物论文5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7部(含美国Wiley Blackwell英文专著1部)。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排名第一)。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北京高校育人标兵”及“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农林有害生物DNA条形码及其识别算法研究

报告人:张爱兵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报告时间:5月10日下午3: 30

报告地点:西校区图书馆东辅楼报告厅

报告主要内容:

张爱兵教授团队构建了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鳞翅目昆虫DNA条码数据库,系统采集标本10万余号,产生包括鳞翅目昆虫24科525属835种在内的DNA 条码新数据13000 余条。在国际上首次将人工智能的思想引入到DNA条形码研究领域,并开发出相应软件包BPSI2.0;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到国际DNA 条码研究领域,提出了基于模糊成员关系与最小遗传距离的DNA 物种识别新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包MD、FuzzyID2。近年来累计开发的DNA分子分类及DNA条形码相关新算法、新方法及相关软件包,约占国际主流DNA条码算法的1/3,尤其是提出的基于模糊数学及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条码新算法成为国际DNA条码算法领域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方向。

报告人简介:

张爱兵,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获得者、“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蛾类专业委员会主任,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昆虫基因组专业委员会、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生态学学会理事。国际期刊《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生态学I区,IF 8.33)副主编,《应用昆虫学报》《生物安全学报》《环境昆虫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生态、昆虫生态、群落生态及入侵生态。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yst Biol (IF5Y 13.49),Mol Biol Evol(IF5Y14.38),Methods Ecol Evol (8.33),Mol Ecol Resour (8.67),Mol Ecol(6.62)等上面。


报告题目:极端环境下脊椎动物的适应性演化

报告人:刘志瑾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报告时间:5月10日下午4:30

报告地点:西校区图书馆东辅楼报告厅

报告主要内容:

我国南部(广西、贵州和云南)以及东南亚的石山环境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该地区是石山叶猴的主要分布区。当前,石山叶猴的生存面临着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浓度异常的胁迫压力。刘志瑾教授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石山叶猴钙离子通道和其它离子通道都存在大量氨基酸变异。选择压力分析表明,这些氨基酸突变是石山叶猴类群中适应性演化的体现。功能学实验也验证了其中一些突变改变了通道蛋白的功能表型变化,这对于离子通道病的遗传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刘志瑾教授团队还发现了物种形态学(如体色)特征的遗传机理。

报告人简介:

刘志瑾,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兽类学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同时是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保护生物学分会理事。长期从事以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和猕猴属(Macaca)为代表的灵长类分子生态学、谱系生物地理学、保护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种群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自2008年以来,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2021)、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20)、GigaScience (2018)、Frontiers in Zoology(2016)、Conservation Biology(2015)、Molecular Ecology(2009和2007)等演化与保护生物学知名国际期刊。




发布: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新闻中心